本次展览的主题为“虚构的真实”,这一看似有着强烈辩证逻辑的命题实则提示着当下的一种艺术现实,“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感官消费和虚拟话语的平行世界中,看似真实的世界正在被民族运动、地缘政治、宗教博弈所淡化,艺术创作在此情况下路在何方?”展览策展人俞可认为苏新平的早期艺术比较关注现实和文学色彩,而现在的描绘也有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体验方式,但对于他的艺术而言,“真实与否”、“虚构与否”其实都不是问题的关键,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与美术馆、城市、社会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系,重要的是他的创作对我们思考今天的艺术提供了什么样的角度。艺术家总是在社会变迁中寻找一种价值观,深入于自己的生命感悟,通过虚构-想象来完成他所理解的真实。
2017年5月12日,苏新平作品展“虚构的真实”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,本次展览由策展人俞可策划,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担任学术主持。展览共展出苏新平“八个东西”、“擦笔纸”、“荒原”、“平仄”、“十”、“灰色”、“肖像”等系列作品,试图通过艺术家近年的新作以及过去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品,形成清晰的创作和展览脉络,并勾画出艺术家创作的主旨内涵,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苏新平。
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由于“一带一路”国际论坛工作无法出席展览开幕式,但向展览发来祝贺,他提到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,苏新平是坚持理想、坚守信念、坚定探索的重要艺术家代表,他关切现实,敏感于外部世界的变迁并不断回到内心,从自我心灵出发塑造雄强的灵魂形象。也肯定苏新平从版画起步走向综合的形式表达,在宏大的叙事中,体现出语言的纯粹与精微,为图像时代的绘画突围提供了有价值的范例。
展览的十来个系列作品在合美术馆的一、二、三号展厅,入口的装置作品《擦笔纸》是展览的起点,也是引子。学术主持鲁虹介绍到,画油画的人都会产生很多擦笔纸,其上形成一些偶然的痕迹,这些痕迹在苏新平这转换成灵感,他根据痕迹的提示创作出一批油画作品,当然也包括他对传统水墨艺术的借鉴,然后又把油画的图示用铜版的方式做成版画,而这些创作的过程视频以及铜版原版与版画作品、油画作品的对应关系也在展览策划中有清晰的呈现。通过展览作品及其线索勾勒出苏新平2008年至今的两条并行不悖的思路:对艺术本体的探索以及在以往关注人生状态的思路上有进一步拓展。
通过展览回溯苏新平的艺术创作,他一直是在自我追问的道路上,当然这种追问也包含其艺术对自我的、世界的、真实的认识方式。苏新平在接受艺讯网采访谈及其不同系列的延续时提到,这种创作序列也是他表达自我的历程,也是他认识自我的踪迹。他最开始的创作关注蒙古人形象,以超现实的手法营造一种孤寂、肃穆的情绪,这是他对自己身份、成长、记忆的艺术外化,也“真实”折射出艺术家内心对绘画的诉求与表达;之后对自我的关注转向对“社会的人”的关注,比如《奔波的人》就深入思辨艺术与社会、文化、时代的关系,体现人在现实中的困顿与迷失;从2008年开始的一系列作品从题材的现实转向对语言的探索,也开始他对自我、生存状态、艺术方式的重新认识。苏新平的这种艺术追问是与自我认知和社会现实保持这高度一致的,在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中,“真实”或许曾有边界,是有认知标准的,是一套严谨的理性逻辑,但随社会、思想、认知的扩大,我们或许会思考现实中是否真有一种可描述的真实的客观性存在,“真实”也是动态的,形状可异的,这区别于个人的标准与角度,此时,如果绘画中的描述只是现实的真实,实际上就剥夺了叙述、艺术及其表达世界的功能。这种困惑或质疑在今天这个“真实”日益模糊的语境中愈加成为一个显学,虚拟现实技术、虚拟社交和消费的扩大提示着一种新的“真实-现实-虚拟”关系,这必然折射到当下的艺术创作现象当中,苏新平的艺术或许正是这样一种自觉。
扫一扫关注微官网